什麽是媽媽手?一文了解媽媽手成因、症狀及治療方法
- admin
- 1月28日
- 讀畢需時 5 分鐘
已更新:5月20日
肌腱炎是導致「媽媽手」的常見病症,任何人都可能患上,並非僅限於產後媽媽或家庭主婦。究竟什麽是媽媽手?媽媽手會持續多久?本文將深入探討媽媽手的成因、症狀、治療方法和預防措施,助你擺脫痛症,遠離困擾。
什麼是媽媽手?
媽媽手(De Quervain's Tenosynovitis)的正式學名為狄奎凡氏症,亦稱為「狹窄性肌腱滑膜炎」。作為香港的常見都市病,患者普遍為30到50歲的女性,大多更是產後女士,因此又被稱為媽媽手。媽媽手通常因拇指伸展和外長動作過度頻繁,例如:抱小孩、提重物、打字及使用滑鼠等重複動作造成手腕肌腱、滑膜等不斷長期摩擦,導致組織勞損變厚、發炎,甚至形成腫塊,拇指、手腕出現乏力疼痛症狀。
媽媽手主要影響手腕橈側的外展拇長肌和伸拇短肌肌腱。當這兩條控制拇指活動的肌腱因過度使用而發炎腫脹,會導致肌腱在通過手腕骨纖維隧道時產生摩擦疼痛,嚴重時甚至會出現沾黏與活動受限。

媽媽手的成因
從醫學角度來看,媽媽手並無確切病因,但學界普遍認為,過度使用拇指、手腕及反覆動作,容易造成手腕處的肌腱反覆摩擦,從而引發勞損發炎。而女性之所以更容易患上媽媽手的原因,為日常家務以及育兒較常使用拇指及手腕;而且懷孕會導致荷爾蒙產生變化,導致關節、滑囊鬆弛,而更容易受到外力傷害,形成媽媽手。另外,長時間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,拇指及手腕的重複性動作,亦可能導致肌腱發炎,增加患上媽媽手的機會。
媽媽手的常見症狀
媽媽手的患者通常手腕靠近拇指側邊會出現疼痛及腫脹,甚至會延伸至前臂,手腕扭動或用力更會加劇疼痛。以下為媽媽手的常見症狀:
手腕靠近拇指處持續疼痛,尤其在用力或扭動手腕時更為明顯。
出現上肢緊繃、局部腫脹等症狀,且疼痛會延伸到前臂。
拇指翹起或拉伸肌肉時,感到劇烈疼痛;拇指力量減弱,抓握東西變得困難。
日常動作都會觸發疼痛,例如:扭毛巾、寫字、單手持手機、打字、使用滑鼠及轉動門把等。
如何自我檢測是否患上媽媽手?
若出現以上症狀,並懷疑自己患上媽媽手,可以嘗試以下方法自我檢測:將拇指放於掌心握拳,手腕往下方尾指方向伸展;假如手腕近拇指處感到疼痛,則可能是媽媽手的症狀。若有任何不適症狀或疼痛,建議盡快預約醫生進行深入的診斷及檢查,以盡早開展治療。


媽媽手高危一族
有針對產後婦女的流行病學研究指出,產後婦女為媽媽手的高危族群,發病率較高,尤其集中於31-40歲。[1]其他高危一族包括:
族群 | 風險因素 |
產後媽媽 |
|
上班族 |
|
健身愛好者 |
|
餐飲從業人員 |
|
銀髮族 |
|

媽媽手舒緩方法
冰敷
發炎初期(前2天),可用冰袋敷於疼痛部位,每次約15至20分鐘,每日3至5次,有助減輕腫脹及疼痛。
熱敷
症狀持續一段時間後,用熱毛巾或將手浸泡於溫水(不超過45°C),每次15分鐘,每天2次,促進血液循環,加速組織修復。
深層按摩
可在疼痛減輕後進行深層痛點按摩,促進組織修復並避免肌腱沾黏。
調整動作習慣
抱嬰時用手臂承托嬰兒重心,避免只用拇指和手腕出力;日常工作時保持手腕自然,避免過度彎曲或扭動。
戴輔助護具
配戴拇指護腕或固定夾板,限制手腕及拇指活動,幫助肌腱休息並減少進一步損傷。
媽媽手治療方法
媽媽手的治療方案主要針對炎症及消除疼痛,建議根據患者的病情,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來應對:
藥物治療
消炎止痛藥:服用布洛芬等非類固醇消炎藥,可緩解疼痛和炎症。
類固醇注射:針對嚴重或持續症狀,醫師可考慮局部注射類固醇,能有效減輕疼痛與發炎,且超過一半患者一年內不會復發。
物理治療
儀器治療:包括電療、熱療、超音波等,能促進血液循環、減輕發炎與疼痛。
運動貼布:使用運動貼布幫助拇指肌肉支撐,讓發炎部位有時間恢復。

復健運動
在物理治療師指導下做手腕和拇指伸展運動,增強肌肉和肌腱力量。治療師可進行軟組織鬆動、按摩及功能性訓練,約1至3個月見效。
增生療法與超音波導引注射
增生療法(如PRP注射):利用高濃度葡萄糖水或自體血小板等藥劑,於超音波導引下注射至患處,刺激軟組織修復,適用於對傳統治療無效的患者。
超音波導引注射:精準將藥物注射至發炎處,提升治療效果。
手術治療
若嚴重或保守治療無效,醫師會建議進行手術,釋放受壓肌腱,術後復原期約4至6週。
如何預防媽媽手?
除了日常避免過度或重覆使用拇指外,以下是一些有效預防媽媽手的方法:
正確抱嬰姿勢:五指併攏、手掌與手腕保持水平,平均分攤重量,避免只用虎口及大拇指承受。
調整生活習慣:避免長時間、重複性使用拇指和手腕,適時休息。
適度休息與護具:長時間使用手腕時,可配戴護腕支撐關節,減少壓力。
手部伸展與肌力訓練:定期進行手腕、手指伸展及肌力訓練,增強肌腱與肌肉彈性,有助預防復發。
更可透過舒緩動作,伸展肌腱,從而有效預防媽媽手:
將手放在桌上,手掌朝上,並舉起拇指及尾指,以拇指指尖輕按尾指指尖,伸展拇指根部及手腕;保持動作6秒後放鬆,重複10次。
伸出手臂作握手狀,將拇指彎曲到掌心,再用另一隻手輕輕將拇指及手腕向下伸展,拉伸手腕近拇指處;保持動作15至30秒後放鬆,重複2至4次。
採取上述舒緩、治療與預防措施,能有效減輕媽媽手症狀,並降低復發風險。
針對性物理治療方案 | 專業團隊助您遠離痛症困擾
Avobody Wellness & Physiotherapy,由專業註冊物理治療師主理,透過診斷及觸診,並配合各種儀器工具,為患者提供手法治療、復康運動治療等專業物理治療方案,致力為每位患者提供針對性療程,以及定期覆診檢查,有助解決痛症困擾!
常見問題(FAQs)
媽媽手會自己痊癒嗎?需要多久才會痊癒?
雖然患者能透過舒緩方式緩解媽媽手的症狀,亦能改變用手習慣改善痛症,但自然痊癒需要幾個月到1年的時間。假如疼痛已經嚴重影響生活,建議諮詢醫生,進行詳細診斷,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。
媽媽手需看哪一科?
媽媽手患者可以諮詢復康科或骨科醫生,有效評估症狀,進行詳細診斷,並提供適切治療建議。輕症患者通常建議進行物理治療及佩戴護具;而重症患者,則可能會考慮藥物或手術治療。
媽媽手需要開刀動手術嗎?
假如患者經物理治療後仍未改善媽媽手的疼痛炎症,則需要進行手術治療。透過開刀切出空間釋放肌腱壓力,並讓附近軟組織減壓,以治療媽媽手。
Comments